
(财见2021年4月21日讯)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剧,养老的提质增效势在必行。2019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1%,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12.6%。根据民政部去年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十四五”期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总量突破3亿人,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女性的占比正逐日攀升。并且,由于预期寿命更高,女性的养老问题相较于男性则更为突出。
中宏保险联合复旦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女性养老与风险管理白皮书》研究发现,在全国所有地区中,长三角是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数据表明长三角三省一市老龄化程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长三角老年人口抚养比也呈现同样的特征。人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使得中国老年群体呈现女性化、退休女性呈现高龄化的特征,这意味着女性需要为老年生活所做的准备更多。
需求高 保障低 错配显现
长寿风险、高患病率两因素相叠加,使得女性群体的养老面临特殊而迫切的挑战。白皮书中列示了近20年的3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这3次人口普查中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始终高于男性4~6岁,并且两者的差距随着医疗科技、生活条件的发展呈逐步扩大趋势。而预期寿命更长,除了生活上的更多开支外,也意味着医疗成本的上扬。更何况,从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来看,老年女性本身的患病率就要高于男性。以慢性病为例,中国60岁及以上居民患有不止一种慢性病的比例为76.3%,其中女性这一比例为77.6%,高于男性的75.0%。
尽管长三角地区的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并不能满足长三角女性实现“自给自足”的养老生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的都市新中产女性对于养老日常生活开销预算中位数处10000~19999元区间,预算水平较高。同时,都市新中产女性追求退休后的更舒适健康生活和高端生活享受每月预算中位区间均为5000~9999元。三者相加,其每月预算加总的中位区间在20000~40000元之间。而与此相对应的,她们个人年收入中位区间为20万~39万元,家庭年收入的中位区间为40万~59万元。考虑到退休后收入水平的下降,长三角的都市新中产女性若想在养老期间达到预期的生活水平,需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
可见,仅靠收入难以维持养老的体面生活。但令人意外的是,从长三角女性养老保险的持有情况来看,养老保险在这个群体中似乎并不走俏。白皮书调研结果显示,从全国样本来看,购买了养老保险的都市新中产女性仍未超过半数(47.44%),而长三角新中产女性的养老保险比例仅为47.23%,甚至微低于全国总体样本。而在长三角城市中,上海的都市新中产女性养老保险的需求缺口甚至为长三角之首,达到4.99%。
优化配置 避免“未备先老”
要预防“未备先老”,这对养老安排的充足性、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是女性在老年时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而根据白皮书的测算,女性由于退休更早、退休时的平均剩余寿命更长等原因而在基本养老金的领取方面存在劣势。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共同构成了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但在现阶段,一方面由于本身规模尚小,另一方面女性相较男性较少分布于提供企业年金概率较高的交通、电力、通信等行业,因此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还无法成为都市新中产女性养老金的可靠来源。
女性在社保及企业年金的获取方面都存在劣势,因而更需要进一步寻找替代的养老金来源以保障老年生活。中国第三支柱商业保险具有弥补女性老年生活保障缺口的潜力。“受访者对老年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医疗开支庞大、护理服务的可获得性、意外事故的发生与老年收入不足几大方面,这些方面的担忧基本可以由具有对应功能的商业保险产品进行保障,这表明了商业保险功能的多样性与在提高老年生活质量,进一步开拓市场方面的潜力。”白皮书中分析称。
站在中国的老龄化之“巅”,长三角女性如何能够优雅老去?唤醒对养老金融工具的配置意识似乎是重要路径之一。
白皮书建议称,从个人角度来看,面对较为严重的养老保障缺口,女性需要对养老有更充分的准备,尽早筹谋和合理规划老年生活预算,此外还可以通过商业养老险和健康险为养老生活提供合理的保障,有效转移老年健康风险,实现“无忧养老”。例如女性可结合预期的老年生活水平估计自己需要为老年生活准备的资金,并估算自己退休之后从各个收入来源能够获得的养老金从而计算老年时养老金收入与消费需求的缺口,然后根据收支缺口和风险保障缺口制定合理的计划,如购买对应的商业保险,用第三支柱弥补退休后收入和保障不足的状况。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