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见2021年3月25日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于3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办“碳中和2060”论坛。本次论坛聚焦“碳路中国”。论坛同时推出中金公司研究部和中金研究院联袂出品的《碳中和经济学:新约束下的宏观与行业分析》专题研究报告。
在碳中和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关键问题已经从评估气候变化的长远损害转为如何有效、低成本实现碳中和,经济主体的决策取决于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使用成本的比较,这就产生了绿色溢价(green premium)的概念。降低绿色溢价有两个载体,即降低清洁能源的使用成本和增加化石能源的成本。如果降低绿色溢价完全靠碳定价实现,其所要求的幅度可能对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理想的办法是降低清洁能源成本,或者降低单位GDP能耗。这些要求技术进步和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对经济是一个正面的供给冲击,给发展带来新机遇。
从行业层面来看,能源领域产生了我国近90%的碳排放,能源减排的难点不仅在于其存量体量巨大,更在于我国仍处于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持续追赶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的需求。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各行业组测算汇总,我们预计到2060年70%的能源将由清洁电力供应,约8%将由绿氢支撑,剩余约22%的能源消费将通过碳捕捉方式,从而实现碳中和。
同时,实现“绿色制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依据CEADs数据库,2017年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合计占全国碳排放的约36%。当前到碳达峰的10年或将是制造业减排面临挑战最大的10年。考虑到大部分高耗能行业的当前主要排放由非电环节贡献,当前到碳达峰的10年中,行业同时面临技术难题和成本困局,在降低碳排放的前期阶段,需要通过公共政策工具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帮助行业克服困难,完成技术改造,探索出一条合理情境下的减排之路。
此外,中金研究团队也描绘了中国交通运输未来的碳排放路径。中性假设下,预测交通运输会在2030年碳达峰,峰值13.3亿吨(v.s.2019年11.6亿吨),2060年碳排放约2.6亿吨,较2019年下降77%。分子行业来看,乘用车实现碳中和路径较为清晰,中国在锂电领域的优势将有望带动中国乘用车行业实现绿色的弯道超车;公路货运则将更依赖氢燃料电池的发展;航空和航运实现碳中和难度更大,更加依赖技术进步;铁路是比较确定可以通过电气化脱碳的行业。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