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见2021年3月12日讯)3月1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中国平安在沪共同发布《2018-2020乡村健康扶贫报告书》。报告回顾了我国健康扶贫之路,对2018-2020年平安集团旗下“平安健康守护行动”在609个贫困村所做的逾10万份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分析,系统报告了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体质特征和疾病风险。
数据显示:居民体质明显提高,仍需加强健康管理
报告书基于“平安健康守护行动”中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体检数据,科学分析了贫困地区居民的体质特征和疾病风险。报告根据贫困地区常见疾病,选取13项主要体检指标,对来自609个贫困乡村的61911份18岁以上成人样本进行了科学分析、论证。
报告显示,“2018-2020年贫困村居民BMI指数平均值为23.51,标准差为3.65,BMI<18.5kg/m2的低体重率为6.1%,和全国居民营养调查基本持平。”这组健康体检数据意味着,贫困地区乡村人口的BMI指数在健康范围内,体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此外,贫困村居民平均身高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增长趋势,18-44岁年龄段男性平均身高比60岁以上男性高5.9 cm,女性高6.1 cm。
报告指出,由于健康意识、生活习惯、地区病等因素叠加,贫困村居民还存在高血压、肝功能、肿瘤、贫血等较高的患病风险,血脂血糖等代谢类疾病急需加强健康管理,癌症高危人群也需要定期进行复查监测。
健康扶贫之路,从“输血”到“造血”
报告回顾了我国健康扶贫之路。报告显示,平安健康守护行动为609个贫困村举办免费体检,援建升级乡村卫生所1210所,培训村医11175名。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旗下的移动检测车离开后,配备智能化检测设备的村医、村卫仍然能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体检结果,科学分析居民健康状况,帮助贫困地区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管理。
开启新征程,科技赋能促乡村振兴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报告显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中低收入群体“因病返贫”的风险仍然存在,疾病监测和早期干预的客观需求增长。报告建议,任何组织和机构在开展健康扶贫工作时,做好不同群体的分类分批服务。对已患重大疾病、慢性病和疑难疾病的贫困边缘人群进行重点监测,明确疾病KPI指标,针对农村地区高发疾病,不断积累、维护和开发数据,建立智能化动态监测系统。
农村公共卫生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技的赋能。报告建议,向农村居民提供准确、快速、便捷的健康体检服务的同时,通过科技赋能进一步提高村卫的治疗水平非常必要。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动员各方力量,逐步提高村卫的数字化建设水平,通过建立互联网医院,开展线上问诊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为农村居民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异地就诊服务。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健康意识至关重要。报告建议,从健康中国战略“治未病”的理念出发,“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需要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帮助居民建立良好的健康习惯与生活方式,习得基本医疗卫生知识与科学保健知识,实现医疗救治和健康预防并举的全民健康覆盖发展策略。项目组表示,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覆盖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0 条评论
请「登录」后评论